“本次庭审,法庭会通过手机微信与你进行沟通,你可以全程通过文字与法庭交流,你是否同意?”3月26日,在西峡县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庭内,面对因病失聪的小红,法官通过手机微信向其发送了如下文字,紧张的小红终于放松下来,这场离婚纠纷便以这种特殊方式开始调解。 微信架桥:司法服务突破沟通壁垒 今年年初,小明向法院递交了要求与小红离婚的诉状,并向法庭陈述已经几年没见过小红,通过协查找人、进村走访等方式,法庭了解到,小红自小因患病失聪,从小明家中出走后辗转多地打工,经村委成员协助,工作人员加上了小红的微信,经过十几天、几百条微信文字沟通交流,小红终于同意回家参加庭审。 因与小红交流沟通存在极大障碍,这给庭审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保障她的诉讼权利,确保庭审的顺利进行,家事审判团队打破常规,决定采用“微信聊天”的形式开庭。审判人员把庭审记录同步至“微信聊天”,与双方当事人在手机屏幕上有条不紊地展开“对话”,庭审环节依次推进,全程严谨有序。 多维解纷:从案结事了到长效帮扶 在审理过程中,审判团队成员凭借丰富的审判经验与耐心细致的沟通,深入了解双方诉求,努力化解矛盾。经过多轮调解,最终促使双方放下分歧,达成离婚调解协议,让这段婚姻好聚好散,最大程度降低了纠纷对双方的伤害。 庭审结束后,家事审判团队并未就此止步。考虑到当事人因病致聋,生活存在诸多不便,极有可能陷入生活困境,家事审判团队主动与该妇女所在村委取得联系,详细介绍其实际情况,协助村委为她办理低保手续,帮助她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 机制创新:打造特殊群体权益保障闭环 “每个案件背后都是鲜活的人生。”承办法官张啸宇表示。目前,家事审判针对特殊群体诉讼、联动融合服务,为其提供定制化诉讼服务,联动民政、妇联、村委等相关部门落实帮扶措施,将家事审判中的关怀理念拓展至特殊群体生活保障领域,这种“法庭+基层组织+职能部门”的协同模式,正是五里桥法庭在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矛盾不上交的当代实践。(李克选 王晶雅) 微信扫一扫,阅读更方便^_^ |
Archiver|小黑屋|关于中国普法教育在线|中国普法在线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0 Comsenz Inc. ( 豫ICP备2021008138号 )
地址:中国郑州市市二七绿地滨湖国际城1区3号楼20层, 电话:4001626117,email:y2006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