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法在线

首页 地市频道 湖南频道 >

邵阳武冈:老城不老,新貌背后的保护之道

2025-6-26 20:50| 发布者: 湖南朱海荣编辑| 查看: 270382| 评论: 0|原作者: 昌小英|来自: 中国普法教育在线

       原标题:
       武冈,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正焕发出日新月异的时代风韵。   
       6月29日至30日,第四届邵阳旅游发展大会将在武冈市举行。本届邵阳旅发大会选择在千年古城武冈召开,文化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文脉之城推介旅游,期待感拉满!     


       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在6月16日举行的第四届邵阳旅游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当地在介绍本届旅发大会特色、亮点时,就提到加强古城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文旅融合,相约武冈,古与新碰撞,正形成独属于武冈自己的辨识度,延伸着新的文旅融合路径。
      站在传承千年的历史文脉上,第四届邵阳旅发大会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让武冈近距离走进公众的视野,更引发人们对如何更好守护千年古城,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的深思。
      或许,靠近武冈的街头巷尾、历史建筑、舌尖美味,探索独有的武冈路径,能够以另一种视角解开如何更好保护利用古城之问。

守住根脉,让一砖一瓦承载记忆    

       武冈,是邵阳璀璨文旅版图上的一颗重要明珠。 
      走进这里,昔日王城气象与今日人间烟火深深交融。城市肌理的古朴脉络,与现代之城的活力气象,正是这座千年古城最迷人的部分。  
      当游客漫步于西直街,踏上青石板路,就能触摸到时光的印记;当登临宣风楼,俯瞰这座千年古城,满眼青砖黛瓦尽入眼帘,便有种穿越时空隧道,与历史对话的跨越感。

(武冈宣风楼)  

      在各地,古城不少,都是见证地方文化脉络的重要历史遗存。作家冯骥才曾说: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我们要把历史的记忆保留下来,完整地交给下一代。 
     千城千面,每一个地方的古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不论在形态,还是内容上,都不可替代或者复制。 
      武冈之韵,在于神形兼备、守住本真。 
      不论是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中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的佳作传颂,还是探寻中国最早以奉天承运命名的地方,都离不开武冈。 
      瞰湖湘,山水形胜、人杰地灵,古朴又现代,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特色。
      而武冈,是湖南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古城,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8处及历史建筑132处,文庙、古城墙、黄埔军校二分校旧址等遗存构成独特的军事、儒家与红色文化体系。

(武冈城墙风光) 

     走进武冈,不仅能够触摸到湖南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还能一睹全国保存最好的中山堂、中国古楹联第一村……与历史邂逅,奉天之城,独具古韵,武冈的美感从历史深处缓缓流淌而来。

(武冈中山堂)    

       历经千年,何以古韵犹存?武冈所追求的,是牢牢护其本真。我们知道,传承不易,保护难上加难。乐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武冈将保护优先、应保尽保贯通始终,杜绝大拆大建,牢守一砖一瓦,为的就是修旧如旧,留住最质朴的原味,安顿最深处的乡愁。
       比如,当地对西直街、木货街、穿城河、和合街、太平门等五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散落其间的23条街巷,103处集中成片的历史建筑等进行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确保每一处承载记忆的砖瓦、每一段诉说沧桑的街巷,都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其安身之所。

(武冈旱西门棚户区改造完成)  
  
       目前,武冈由市委书记牵头,已形成了政府主导、以点带面、以奖代补的综合保护模式。近10年来,武冈已先后投入古城保护经费6亿元,对古城、古建筑分批次推进修缮。行动中,足见其护城的决心。   
       5月20日,《邵阳市武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立法调研座谈会举行。邵阳市、武冈市两级人大及政府部门联合开展立法协商,围绕历史建筑保护、非遗传承等核心议题,广泛听取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及人大代表意见。该条例作为邵阳市获地方立法权后首批历史文化保护专项法规,计划年内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邵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武冈市开展《邵阳市武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立法调研)  

       法条千钧重,只为托起一城古韵;匠心立法处,皆是守护文脉的拳拳之心。武冈实践告诉我们,保护文化遗产,把一砖一瓦都要捧在掌心来呵护。只有将文化遗产视为城市发展不可动摇的根基,在城市规划发展中做好保护和修复功课,才能祖祖辈辈守护好古城之形、历史之魂。

活化利用,让千年古城生生不息    

       每一座城市,都是有灵魂的。    
       武冈历经千年,生生不息,关键在于守正创新,在传承中把创新置顶。
       试想,如果一座来自历史的城只是一味守着古老的家底,让历史遗产长期沉睡,那就缺少活力,没有吸引力。也就是说,保护古城,追寻传统并非一味复古,而是要转化创新,把传统文化的枝丫嫁接到现代武冈的植株,让传统文化进入时代血脉。
       2021年,武冈市启动古城保护与活化工程,按照修旧如旧、文旅赋能原则,对西直街进行整体修缮,青砖灰瓦的民居被加固翻新,破损的石板路重铺如初,杂乱的电线全部入地,街角还增设了铜雕、古井景观等文化小品。 
       选取时间的段落,便能感受到武冈激活历史文化资源的智慧。2024年,武冈招商发布会推出非遗一条街规划,引进湘西南文化主题业态;2025年五一期间,当地创新采用仿古银票消费机制,令人耳目一新的汉服巡游与非遗丝弦展演、媒婆抢亲方言情景剧等让古城焕发生机活力。

(五一期间仿古银票消费)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推动文旅深融,是各地发展好旅游业这一幸福产业的必由之路。
       古城是历史的倒影,是文化的余脉,更应是嵌入我们生活的寻常所在。武冈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让历史说话,让古城融入现代,推动食住行购娱等一体发展,让武冈的古朴传统与现代的烟火气息兼容并蓄。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吸引人们走向远方的,吃排在第一位。武冈在发展旅游业态过程中,更加注重提升舌尖上的引力。 
      漫步西直街,晏田的辣椒、邓家铺的油豆腐、法相岩的空饼、南门口的米粉、金福元的卤菜……这些“武冈味”搅动味蕾,给游客留下深深记忆。
       可见,一条街里,藏着如何用好古城的密码。向深处看,西直街积极引进商业,通过老字号焕新、非遗技艺展示、特色民宿上新,以及推动文化体验、创意餐饮等多面开花,吸引游客驻足,参与体验,竞相选购,为文旅带来了流量,为经济注入了增量。
       创新融合,立竿见影。去年到武冈旅游人数达到3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亿元。今年五一假期,武冈累计接待游客较去年同期增长161%,商户收益增长260%。

文化惠民,让“民生福祉”持续升温    

       千年古城,福地武冈。这是本届邵阳旅游发展大会的主题,亦是武冈守好古城、利用为民所坚守的。



       古城之福,就在于当地千方百计利用好文化资源,让群众过上更加红火好日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保护和利用好古城,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受益。
       这些年来,随着武冈文旅产业的持续兴起,与文旅产业链相关的餐饮、住宿、商圈、文创等业态一路兴旺,打开了更多人创业兴业的“机遇之门”。
       四季有主题,活动不停歇……触摸武冈的牌面,从暮春戏曲季、盛夏舞蹈季、秋日喜剧季、暖冬汉婚季,一年四季,武冈轮番上新,让游客觉得有意思,让商户感受到满满的商机。   
       我们看到,当地百姓的土特产走向畅销的货架,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吃上旅游饭,武冈走出了一条文化赓续、民生改善、经济发展新路子。   
       惠民生,才能永续发展。第四届邵阳旅发大会将盛大起航,活动设计也更加凸显群众的参与感。
       不论是六月初六·邂逅武冈最古老的狂欢尝新活动,还是味道邵阳——中国卤都食在武冈美食消费季活动,或是运动邵阳——省中运会足球赛、古韵邵阳活动,都将带来大众的狂欢,让武冈儿女在“家门口”体验“幸福产业”的美好,参与精彩纷呈的文旅盛宴。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为筹备好第四届邵阳旅发大会,武冈市还通过推进全民健身中心、西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云山北路等15个重点项目,实现景城一体化的全面提质。    
       为民护城,城兴民悦。古城保护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服务于当代人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和文化认同。这才是武冈古城保护最大的方法论,是武冈重塑古城魅力的初心。 

一     审: 向 娇 连  
二     审: 覃 建 得 
核     发: 朱 海 荣

微信扫一扫,阅读更方便^_^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小黑屋|关于中国普法教育在线|中国普法在线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0 Comsenz Inc. ( 豫ICP备2021008138号 )

地址:中国郑州市市二七绿地滨湖国际城1区3号楼20层, 电话:4001626117,email:y2006h@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