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映碧水,古祠藏光阴。 8月的绍江村,流水绕着青砖黛瓦,万载县双桥初中的少年们踏着石板路走进来,一眼就望见被水环抱着的朱氏宗祠——它像浸在时光里的明珠,正等着讲一段关于"根"的故事。 一砖一瓦,都是时光的笔迹 跨进祠堂,斑驳木门上的铜环泛着光,是代代族人摸出的温度。飞檐翘角藏着雕花,祥云绕瑞兽,牡丹依莲荷,每一刀都刻着对家族兴旺的祈愿。 正堂墙上,《朱子家训》的木刻字格外醒目:"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孩子们仰头读着,仿佛听见几百年前的叮咛,轻轻落在耳畔。 刻刀与话筒:老人的守护 朱爷爷握着刻刀,正在木柱上雕一朵梅花,木屑簌簌落在脚边。"这祠堂的雕花纹样,都是我这几年一点点刻的。"老人接过话筒,声音沙哑却有力,"就想在有生之年,让老祖宗的地方像样点。" 他指着刚刻好的纹样笑:"花要刻三层才精神,做人也得踏实站得住。"孩子们凑上前,指尖碰过木雕的纹路,像触到了时光的温度。 转过雕梁,天井石桌上早已铺好红纸。另一位朱爷爷正往砚台倒墨,袖口还沾着粉笔灰——他是村里的老师,守着这片水土教了几十年书。"来,借着这水灵气,把家训写进心里去。" 毛笔蘸饱墨,落在红纸上。"孝"字最后一笔拖得很长,像溪流绕村的弧度;"勤"字竖钩刚劲,像祠堂的柱子扎在水里。老人握着孩子的手教运笔:"你看这墨在纸上晕开的样子,多像水漫过田埂?家训啊,就得这样慢慢渗进心里。" 水面的风穿堂而过,吹得红纸上的字迹微微颤动,墨香混着水汽,在祠堂里漫开来。 少年说:原来"根"是这样的 "以前觉得祠堂是老房子,现在知道每块木头都在说话。"回程时,有孩子捧着带墨香的家训说。 是啊,看见朱爷爷刻刀里的坚持,握着毛笔写下"传承"二字,他们终于懂了:寻根,就是看见那些守护根脉的人——雕梁的匠人,教书的先生,还有把家训刻进心里的每一个普通人。 他们提笔的瞬间,也成了文脉里新的一笔。 离开时,夕阳把祠堂的影子投在水里,轻轻晃。孩子们揣着家训,像揣着一颗刚点燃的火种。 水绕祠堂,是怕它孤单;人守祠堂,是怕根脉断了。(陈晓琴、朱玲) 微信扫一扫,阅读更方便^_^ |
Archiver|小黑屋|关于中国普法教育在线|中国普法在线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0 Comsenz Inc. ( 豫ICP备2021008138号 )
地址:中国郑州市市二七绿地滨湖国际城1区3号楼20层, 电话:4001626117,email:y2006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