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秨归,长江水汽的风里还裹挟着端午的艾草香。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在三闾刺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为老师与乔贵荣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屈原故里景区的芈绣馆,探寻三闾刺绣的传承。 一进门我就惊住了!墙上挂的龙舟绣品居然能看到水波在动,青绿色的丝线在不同光线下真的像在流动。最神奇的是那个香囊,凑近了真的能闻到艾草香,辅导员笑着说这是“穿越千年的味道”。 工作台上那些工具我从来没见过,原来绣花针还分这么多种,有细到几乎看不见的,还有用牛角自己磨的。成为老师拿着一个竹绷架说:“我师父当年用的也是这样的工具。”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到,我们接触的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 听两位老师讲刺绣背后的故事特别打动我。成为老师说过去绣娘们不识字,却能把看到的龙舟赛、听到的传说都绣出来,这就是她们记录生活的方式。现在想想,这些绣品其实就是古代的“朋友圈”啊!最让我惊讶的是,刺绣图案里藏着这么多寓意,龙代表力量,桃子代表长寿,每一针每一线都在诉说美好的愿望。 尝试刺绣简直是我们的大型翻车现场。乔老师教我们最简单的“掇花绣”,看着老师手指翻飞几下就是一片花瓣,轮到我们时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拿着针的手一直在抖,不是扎歪了就是线打结,绣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看不下去。旁边男生更惨,手忙脚乱地把线缠成了一团乱麻。乔老师特别耐心,手把手教我们:“要慢一点,沉下心,这跟你们读书是一个道理。” 说到传承,乔老师的语气让我们都安静下来。她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差点就没人学这个了,“一百多种针法,怕是要断了”。直到成为非遗,年轻人慢慢愿意了解,她们才又拿起绣针。现在她们设计了很多文创产品,帆布包、手机壳什么的,上面绣着屈原的诗句,既好看又有意义。 看着满屋的绣品,我突然觉得这些看似古老的针线活儿,其实一直在跟着时代变化,从衣服鞋袜到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文创,形式在变,但那份匠心和精神从来没变。我和团队的伙伴们想把三闾刺绣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伙伴们听,听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希望把这美好的传承像刺绣一样,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续下去。 (通讯员: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吴思源) 微信扫一扫,阅读更方便^_^ |
Archiver|小黑屋|关于中国普法教育在线|中国普法在线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0 Comsenz Inc. ( 豫ICP备2021008138号 )
地址:中国郑州市市二七绿地滨湖国际城1区3号楼20层, 电话:4001626117,email:y2006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