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法教育在线

首页 地市频道 湖南频道 >

《姓氏家风》编纂委员会谈姓氏家风文化

2022-4-27 10:42| 发布者: 编辑朱海荣| 查看: 1675138| 评论: 0

    湖南省普法中心讯(通讯员:刘冠凡)
    文化
    文,同纹理。如树木的年轮,记录着树木生长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反映历经过程中的生命状态。化,化育、感化、通化、潜移默化。影响目标众生的意识形态,生命运程,以达成预设的目标和方向。只有人类才讲文化,文以载道,化育众生。
    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对人类族群生命之载体,身体血脉的根源追溯;更是人类认识生命现象,不忘生命根源的内在情怀。
    家风文化
    家风是靠家族族群一代一代传承,上行下效,保持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要么言传身教形成家训,要么谱载经典定制家规。因而形成被普遍认可并践行的规则体系。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姓氏一根源文化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讲的根源文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一体不可分割;一阴一阳谓之道。万事万物都有阴阳,即有看得见的有形部分,也有看不见的无形部分。也是马克思论述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看得见是有形的,本质看不见是无形的。老子说的“知白守黑”,白是看得见的有形现象,黑是看不见的无形根源。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谁也离不开谁。就象人类的家庭,看得见的是有形的父母长辈、兄弟姊妹,看不见的是故去的先辈、列祖列宗。因为我们知道父母上面有父母是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上面还有爷爷奶奶,一直追溯以至于无穷。也就是中国人历来尊崇的孝道文化中“孝”字的顶部,内涵意思就是老、就是老无始的根源。
姓氏谱牒文化,通过修家谱、房谱、族谱、通谱、国谱等不同方式,追根溯源。最终发现,不管哪个姓氏,都能追溯到共同的血脉源头。只是年代久远无考而以,而现代基因科学也能证实到人类各种族之间都具有共同的基因序列,「所有人类的基因有99%都是相同的」。说明整个人类的生命源头指向了一个方向,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涵。
    家风一道德文化
    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共同尊守、共同维护、共同推动、共同实行的思想行为规范。风清气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形成的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推行的道德建设,道德文化。中华好家风更离不开中华先祖、古圣先贤悟道证道以后的,留在经典书籍、家规家训中的文字描述;以及敬畏天地、忠君爱民、敬老尊贤、祭祀祖先等礼仪规矩。尊道而贵德的传统风尚,一直都在影响着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民众,合道而行、积功累德。
    忠孝为本,耕读传家。在各姓氏家谱记载的家规家训中都有其核心的体现。“忠”字的结构告诉我们,心中要有中的概念。不偏不倚,不走极端,阴阳一体不可分割即为中。中国、中华、中原、中医,无不体现的,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中道文化。即要考虑现实的社会需要,也要兼顾历史的文化渊源,才能天下安定;即要认识有形的肉体保健,也要关注无形的精神境界,才能身心康健;即要照顾好在世的长辈家人,也要祭祀离去的祖宗根源,才能家庭和谐。
    “孝”字的结构更是把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曾文正公“读尽天下书无非一个孝字”更道尽了这个孝字的关键。上部的老字头代表了无穷无尽的根源,下部的子字底代表了永恒延续的子孙后代,上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无始无终即是孝;承上启下即是孝。孝道文化、中道文化在中华文明文化的传承中的地位永恒不变,也就成为了家族文化的本。
    耕、读,学、习,知、行,本是一体不可分割的不同文字表达。读就是学、就是知;耕就是习、就是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行合一”;“耕读传家”。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知书识理、知书达礼。学了、知了、明了,就要去习、去行、去耕、去做、去实践。合道的思想与行为就是道德;学、知、读懂了道理,就去努力操持、践行、耕作就在积德。
    文字是载道之器,身体是行道之具。德要习,道要行;道是本,德是用。学习不能分割、知行不可偏废,耕读树立家风、道德永续传承。
                                 
                                                                                                                                  编辑:张芳玲 责编:朱海荣 

微信扫一扫,阅读更方便^_^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小黑屋|关于中国普法教育在线|中国普法教育在线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0 Comsenz Inc. ( 豫ICP备2021008138号 )

地址:中国郑州市市二七绿地滨湖国际城1区3号楼20层, 电话:4001626117,email:y2006h@126.com

返回顶部